加抑制剂矿物绝缘油氧化
GB/T 12580-90
安定性测定法
Inhibited m ineral iasuluting oils- 一
Determ ination of oxidation stability
本标准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EC 474- -1974《加抑制剂的矿物绝缘油氧化安定性测定法》。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未使用过的加抑制剂矿物绝缘油氧化安定性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未使用过的加抑制剂矿物绝缘油。本标准还可用于了解未使用过的矿物绝缘油在诱导期前后形成酸和沉淀物的倾向。
2引用标准
骋叠466铜分类
3方法概要
试样在铜催化剂线圈存在的情况下,保持在120颁,同时通以恒定的氧气流,测定试样氧化产生的挥发性酸增加到相当于中和值为0.28尘驳碍翱贬/8所需要的时间,以诱导期(丑)表示试样的氧化安定性。
4仪器与材料
4.1仪器
4.1.1氧化管:由耐热硬质玻璃制成,尺寸与形状见图1。
4.1.2吸收管:吸收管与氧化管相同。
4.1.3加热装置:铝合金块加热器或油浴,能自动控制温度,使氧化管中的试样温度保持在120土0.5颁。温度的测量是试验前通过插在装有试样的氧化管内的温度计读出,温度计离氧化管底部约5尘尘。氧化管内的油面应装到温度计的浸没线处,并将此管置于加热装置槽中。
对于铝合金块加热器(见图2),其上表面温度必须保持在60士5 C,该温度由插入一钻孔测温铝块里的温度计来测量,此铝块表面应有适宜的绝热层如石棉板保护,测温铝块应尽量放置在靠近试管孔的地方,并位于加热器顶盖上部区域。氧化管插人试管孔内的总深度为150 mm,在铝块加热部分内的孔深度至少为125mm,而穿过绝热盖并环绕每根氧化管的金属短套圈可保证氧化管有150mm以上的长度全部受热。若使用袖浴,氧化管在油中的浸人深度为137m m,在油浴中总深度为150mm (见图3)。对于这两种类型的加热装置,氧化管露出加热面上部的高度均为60mm,试管孔直径的大小应刚好能插入氧化管。如果松驰,可用直径为25mm的0型垫圈套在管上,并与加热装置表面压紧。加热装置外部装有支架和金属套管,用以固定吸收管和避开阳光照射。氧化管和吸收管用尽可能短的硅橡胶管连接,两管的中心轴距离应保持150土50mm。
4.1.4温度计: 见附录A。
4.1.5氧气钢瓶: 附氧气减压装置。
4.1.6氧气流量控制装 置。
4.1.7干燥塔: 采用容量为250mL的气体干燥塔,塔内填装高度为15~ 20cm的氯化钙或变色硅胶固体干燥剂。
4.1.8皂膜流量计: 0 ~ 20mL,供检查氧气流速。
4.1.9 氧气流量计: 1.0+0.1L/h。
4.1.10 移液管: 25, 50mL。
4.1.11容量瓶: 500, 1 000mL。
4.1.12玻璃滤器: 容积30mL,孔径5 ~ 15um,微孔最大直径可按附录B所述方法测定。
4.1.13 滴定管: 10mL,分度0.01mL。
4.2 材料.
4.2.1矿物油: 闪点不低于200"C,供油浴用。
4.2.2催化剂: 符合GB 466中Cu-2的要求,并拉制成末退火的铜丝,其直径为1.00~1.02m m,长900m m。
4.2.3砂纸: 粒度为W20。
4.2.4氧气: 工业用,纯度不小于99 .4 %。
4.2.5硅橡胶管: 直径为6 m m。
5试剂
5.1 氢氧化钾:分析纯,配成0.1mol /L氢氧化钾乙醇标准滴定溶液。
5.2 酚酞指示剂:配成1 %的酚酞乙醇溶液。
5.3 yi醚:化学纯。
5.4 正庚烷:分析纯。
5.5丙酮: 化学纯。
5.6硫酸:分析纯。.
5.7 95 %乙醇:分析纯。
5.8蒸馏水。
6准备工作
6.1 仪器的清洗
氧化管和吸收管先用丙酮清洗,然后用蒸馏水冲洗,沥干后用硫酸浸泡清洗,再用自来水冲至无酸,然后用蒸馏水冲净。仪器在105.词110颁烘箱中至少干燥3丑,然后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备用。
6.2
供气系统的准备
氧气从钢瓶经减压阀、干燥塔、缓冲瓶至氧气流量计,每个氧气流量计应用皂膜流量计进行校正。在氧气流量计上记上氧气流量为1.0土0.1L /h的标记。供气系统应保证进人氧化管的氧气管的氧气流量平稳准确。
6.3试样 的准备
样品用最大孔径为5词15耻尘的清洁、干燥的玻璃滤器过滤,将最初的25尘尝滤出油弃去,用以后的滤出油作为试样。
6.4铜催化剂线 圈的制备
将900土1尘尘长的铜丝用粒度为奥20的砂纸擦到露出金属本色为止。然后用清洁、干燥无绒的滤纸和棉纱布擦净。戴上千净的细纱手套,把铜丝绕成外径约20尘尘的线圈。用镊子把绕好的线圈浸人测颈醚中充分清洗。绕好的铜丝只能用镊子接触,已用过的铜丝不能再用。
7试验步骤
7.1氧化管和吸收管的准 备
7.1.1在清洁、 干燥的氧化管内称取过滤好的试样25.0土0.1g。用镊子夹持刚处理好并在空气中将yi醚晾干的铜催化剂线圈放入氧化管中,在氧化管玻璃磨口接头处要用1滴试样密封。
7.1.2用移液管 将50mL 0.1mo1 /L氢氧化钾乙醇标准滴定溶液移人1L的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线,混合均匀后,再用移液管将此碱液25mL移人吸收管中,加入5 ~ 6滴酚酞指示剂。
7.2 氧化.
7.2.1将盛有试样的氧化管放人已恒温至120土0. 5C的加热装置中,装有碱液的吸收管放人加热装置外部套管中,迅速用硅橡胶管将氧气流量计与氧化管进气口、氧化管出气口与吸收管进气口连接起来。调节氧气流量至1.0土0.1L /h,记下开始氧化时间。
7.2.2每日要检查和调节温度及氧气流量,保证试样在120.士0.5C、氧气流量为1.0+0.1L /h的情况下氧化。
每日至少两次(工作日的开始和结束时)检查吸收管内溶液是否退色。
注:当直接暴露在强光下时,酚酞较易退色,如果看到颜色减弱时,建议加入几滴酚酞指示剂。
7.3 诱导期的测定
对本方法来说,样品的诱导期是试样产生的挥发性酸相当于中和值为0.28mgKOH/g所需要的时间。以吸收管内碱液颜色消失前后的两次观察时间的平均值作为诱导期,用小时(h) 表示。最后两次观察的时间间隔不应超过20h。
注:根据上述规定,相继两次观察的间隔,在白天是8丑,在夜晚是16丑。为了减少这一间隔,同一试样两支氧化管装人加热装置开始氧化的时间应该错开,例如第一支氧化管试验在9点整开始,第二支氧化管应在17点整开始。
若试样氧化236丑后,吸收管内碱液还未退色,则试验不再继续下去,结果计诱导期为236丑。
若有需要,也可在一规定的时间之后,按7. 4条测定试样氧化后的其他性能(沉淀物含量,可溶性酸值、挥发性酸值、总酸值、氧化速率)。
7.4 其他项目的测定
7.4.1 沉淀物含量(S )的测定见附录C。
7.4.2 可溶性酸值(X2)的测定见附录D。.
7.4.3 挥发性酸值(X1 )的测定
用0.1mol /L氢氧化钾乙醇标准滴定溶液滴定吸收管里的吸收液,然后按7. 4.5.3计算,将计算值加上0.28mgK0H/g,即得到整个试验期间所形成的挥发性酸值。
7.4.4 总酸值(X )
挥发性酸值加上可溶性酸值就得到总酸值(齿=齿1+齿锄)。
7.4.5氧化速率 的测定
如果每天都测定挥发性酸值,则将酸值对时间作图,就可得到表示氧化速率的曲线图。
7.4.5.1在这种情况 下,用25mL蒸馏水代替碱溶液作吸收液,试样的诱导期就是挥发性酸值累计到等于0.28mgK0H/g时的时间。
7.4.5.2 对于每天的滴定,其操作如下:
打开吸收管加几滴酚酞指示剂,用0.1mol /L氢氧化钾乙醇标准滴定溶液滴定挥发性酸。不用换吸收液,重新接上吸收管。
7.4.5.3 每日挥发性酸值 X 1(mgK 0H/g)按下式计算:
式中:痴-----滴定所消耗氢氧化钾乙醇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惭濒;
c-----氢氧化钾乙醇标准滴定溶液的实际浓度,mol /L ;
56.1----与1L氢氧化钾乙醇标准滴定溶液[c(K OH) =1.00mol /L ]相当的挥发性酸以
克表示的氢氧化钾的质量;
25-----氧化油 的质量,g。
7.4.5.4整个试验周期的挥发性酸值为每日挥发性酸值之和。
8精密度
用以下规定判断测定结果的可靠性(95%置信水平)。
8.1重复性:同一操作者重复测定的两个结果之差不应大于下表数值。
8.2 再现性:不同实验室各自提出的两个结果之差不应大于下表数值。
9报告
取重复测定的两个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试样诱导期的测定结果。报告数值取整数。